临近期末考试了,舍友们开始狂背复习资料。唯独我对这些无动于衷。不是我藐视这些考试,而是我天生对这些“标准答案”过敏。曾经在《读者》里面看过一句话,“如果教育让人感觉到痛苦,那么那就是对人性的最大扭曲”。我不知道大伙是否在被标准答案的时候是否感觉过痛苦,就我而言,那些知识早已经是一潭死水,却要我们死记硬背地装在脑海里。这便是我厌恶考试的原因。 其实我多想中国的教育能像余世维博士描述的那样,他说外国考历史的时候,并不像中国这样。中国喜欢让你去背历史发生的背景与意义,明显这些都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在外国的历史考试里,他们会考你,倘若某段历史不发生,后面的历史会如何改写。我想这种考试的方式是很有趣的,既可以让你的思想天马行空,也可以保留学生对某件事的看法。毕竟就算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其含义也会大相径庭。 可惜,中国的学生太多老师太少。有时候老师的脑袋比学生更加呆板,只要跟“标准答案”有出入的,所有答案的道理都成了歪理。久而久之,中国的学生便会失去了创造力。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里面讲述了一位钢琴师在船上待了一生,从未下过船。有一次1900(人命)决定下船去找一个女孩,可当他走到梯子的时候,突然害怕了,然后便折返回来。直到最后船被炸,他也还是不肯下船。他说:“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不难理解,一个一生生活在船的人,面对大的环境是无法适应的。他可以很轻易从船头走到船尾,却无法在城市里找到他所谓的船头与船尾。 用《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布鲁克斯说的话,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你痛恨这些高墙,渐渐地你会发现你不得不依赖它而生存”。他只是在监狱里时间长了,所有被制度化了。制度化是一种看不到却是最可怕的东西,被制度化了你可能永远都出不了自己的囹圄。所有布鲁克斯出狱之后,不适应外面的环境,最后选择了自杀。 当我们学生的思想被制度化了,当标准的答案成为了学生思想的枷锁,我们的创造力便逃不出那些“标准”的圈外。以前外国的教授总是惊叹中国学生的聪明,解题的速度如此之快,以为发现了奇才。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奇才只不过是一些会考试的机器而已。中国的学生是聪明的,所有他们能理解一道题是怎么做出的。只是他们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这样才可以解题。一个失去了思考力的中国,只能模仿,所以出了一堆山寨的产品。不仅维护本国的产业,而且破坏了世界的经济秩序。让人讽刺的是,有些人还把“山寨王国”当成美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