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爬爬 于 2011-1-2 18:55 编辑
清职学生太乖巧了,这是我最近的感叹。一般乖巧的学生,是没有多少主见,也没有多少主动性。出了社会,别人让他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从不会去考虑可以改变什么。似乎那种无能的潜意识已经根深蒂固,改变环境的事情与他无关,只需做好本分的事情就已经足够了。或许,这就是大学生的现状,也是教育的失败。 前几天读了梁文道先生的一本书,书名叫《常识》。梁先生书籍里面一篇名为“宽容是大学的本质”的文章,他批评现在的学生太乖了,而且是越来越乖。他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学,最近再次登上了香港报纸的头版。原因是一群学生“打闹”毕业典礼,他们抗议校方颁授荣誉法学博士予前特首董建华的决定,他们要求校政应该更民主(包括颁发荣誉学位时该考虑学生的诉求和感受)。 梁先生为自己的母校是一所充满抗议精神和深具反叛传统的学校而感到骄傲。他认为大学在其本义上都应该是“宇宙性”和“普世性”的,都应该包容天下,能够让普世各种意见各种声音自由并现。一家大学的毕业典礼要是有人闹事,不只不是一件丑闻,反而是它校风开放的证据。因此,在这一包容的学校里,中大校方每次有什么动作,学生就一定奉陪“反动”;你要盖新楼,学生就贴大字报‘你要砍树修路,学生就在树上绑黄丝带以示“保书育人”的决心。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抗议港英政府的教育政策,还有个全校学生罢课的光荣记录。所以中文大学校园的核心地带的平台广场又叫“烽火台”,乃是同学会聚会的誓师的圣地。 与“烽火台”一样具有思想自由意义的“三角地”却没有保存下来。“三角地”是当年北大学生聚会的重地,多少思想界精英、多少学生领袖曾经在此慷慨陈词;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又有多少激荡思潮的标语和文章在此张贴,多少猛烈的辩论在此发生呢?然而,北大校方最近却以它太过杂乱太过商业化为理由把它拆除了,怕它影响学校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先进的电子布告板。拆了“三角地”,换上电子布告板,这个行动最大的象征意义,就是用一个由上而下的校方宣传渠道代替了由下而上的学生发声平台。 当学校千方百计堵住了学生的嘴巴时,其实最大的失败者便是学校。如同前几周学校限制学生登录清职论坛一眼,这不仅是强权的表现,而且也是懦弱的体现。只有一个不穿衣服的皇帝才怕谎言的戳穿,才会想到用掩耳盗铃的方法,才能堂而皇之都站上我们学生的舞台。 一个学校的强大不在于本身,而是是否可以培养优秀的学生。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包容开放的环境,让我们的思想百花齐放,培养有思想有敢干的学生。否则你让学生更乖巧,只会盗取了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躲在宿舍玩游戏罢了。
(注:以上多数内容出自梁文道的《常识》)
谢谢18楼的提问,这是回答:
首先,我认同中大的做法,而批评北大的做法。
中大是香港的,言论相对宽松。北大是大陆的,言论要和谐。这是一个对比。
昔日的北大自由精神不复返,更何况是清职院。
清职院的学生太乖巧了,很多事情都喜欢妥协,不懂反抗,畏惧强权。
特别是对待饭堂的压榨,校园网的限制,我们学生都是妥协的。与中大那些做法完全不一样。
试问这些学生出去了不会被欺负吗?一群被欺负的学生出去了,人们会然后看这个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