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搜索
楼主: 愚夫

九月茶楼。

 火.. [复制链接]

163

主题

3779

回帖

8450

积分

不舍清职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忙吧,溜咧
无品貌,也无不良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779

回帖

8450

积分

不舍清职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肥去做计划
无品貌,也无不良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779

回帖

8450

积分

不舍清职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博,他们在参观世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会员

×
无品貌,也无不良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779

回帖

8450

积分

不舍清职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愚夫 于 2010-10-18 12:15 编辑
我想今晚很很揽住哥哥,
那么,我就充满力量,那么我就不委屈,那么我就不孤单,那么,我就有继续的动力.. ...
正版棉花糖 发表于 2010-10-17 21:09



   





you're my everything
the sun that shines above
you makes the blue bird sings
the stars that twinkle
way up in the sky
tell me i'm in love

when i kiss your lips
i feel the roaring thunder
to my finger tips
and all the while
my head is in a spin
deep within i'm in love

you're my everything
and nothing really matters
but the love you bring
you're my everything
to see you in the morning
with those big brown eyes
you're my everything forever
and the day i need you
close to me
you're my everything
you never have to worry
never fear for i am near

for my everything
i'll live up from the land
and see the sky above
i'll swim within her ocean
sweet and warm,
there's no storm, my love

you're my everything
no nothing really matters
but the love you bring
you're my everything
to see you in the morning
with those big brown eyes
you're my everything forever
and the day i need you
close to me
you're my everything
you never have to worry
never fear for i am near

when i hold you tight
there's nothing that
can harm you
in the lonely night
i'll come to you and
keep you safe and warm
yet so strong my love
无品貌,也无不良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779

回帖

8450

积分

不舍清职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说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英法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圆明园复原图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烧毁圆明园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文字来源:互联网
无品貌,也无不良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779

回帖

8450

积分

不舍清职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  圆明园遗址
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文字来源:互联网
无品貌,也无不良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779

回帖

8450

积分

不舍清职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和海宁安澜园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名称由来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
园林建筑特色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海宁的安澜园.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州的狮子林........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莱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艺术特色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此外,圆明园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过最多的地方。

文字来源:互联网
无品貌,也无不良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779

回帖

8450

积分

不舍清职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理要求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 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借口
  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的1艘“亚罗”号划艇正作启航准备。这时,有1艘清军的巡逻船急驶而来,广东水师官兵登上划艇,把全船14名水手挨个盘问身份,并把其中12人加以扣留,押到巡逻船上,带回广州。“亚罗”号原是中国人苏亚成的一艘载重100吨的划艇,后来被海盗抢走,辗转属于中国方亚明所有,成了走私船。   为了走私的便利,曾在香港当局领过执照,但已过期失效。中国水师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国水手,纯属中国内政。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他还无中生有的捏造说,中国水师上船后曾扯下船上的英国旗,侮辱了英国。因此,他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强硬照会,无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还要向英国道歉和赔偿。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糜各里率领英国军舰突入省河,向广州进攻,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敌当前,两广总督叶名琛一味妥协,下令不许还击。 10月29日,英军攻入广州城,叶名琛慌忙逃命。   1857年春,“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大资产阶级掀起战争叫嚣,英国议会通过了扩大侵华战争的提案。3月,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陆海军来中国;同时向法、美、俄等国发出照会,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10月,法国拿破仑第三(即路易·波拿巴)也借口“马神甫事件”(即“西林教案”)任命葛罗为全权公使,率领一支侵略军,打着为“保卫圣教而战”的幌子,继英军之后开到中国。美国和俄国也同意英国的提议,积极支持英、法发动新的侵华战争。   这样,四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于共同的利益,暂时结成了联合侵华阵线,进一步扩大由英国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0月,额尔金和葛罗先后率领舰队到达香港。美国全权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纷纷赶到香港,与英、法合谋,研究侵华策略。   12月,英、法组成联军,共5600多人。12月12日,英、法代表分别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照会,要求进入广州城谈判“修约”、“赔偿损失”,并限10天内答复,不然,则向广州进攻。叶名琛既不理睬英、法照会,也不作任何战守准备。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城,叶名琛逃跑,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巡抚柏贵无耻投降。30日,广州又一次被英法联军占领。占领广州并不是侵略者的最终目的。   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国军舰陆续北上来到大沽。5月20日上午8时,英法联军照会清政府,限令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清政府不予理会。两小时后,英法联军悍然以数十只小汽轮和舢板闯进大沽口,向大沽炮台发动猛烈攻击。守炮台的爱国官兵奋起反抗,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但终因防御薄弱,力量相差悬殊,大沽当天被占。26日,英法联军到达天津城外,清政府急忙于29日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纱纳到天津,与英、法等国代表谈判,并于6月26日和27日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咸丰皇帝
  英、法等国得寸进尺,又以到北京换约为名,准备扩大侵华战争。1860年春,英、法军舰陆续开到中国,并于7月底再次集结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联军攻占北塘,14日攻占塘沽,21日又攻占大沽,24日进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恒福到天津求和。但侵略者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谈判中漫天要价,不断节外生枝,使谈判失败,英法联军逼近北京。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攻下八里桥。 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22日清晨,咸丰皇帝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文字来源:互联网
无品貌,也无不良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779

回帖

8450

积分

不舍清职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愚夫 于 2010-10-18 13:03 编辑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译文)


先生,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你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你如此重视我的想法,真是太客气了。在你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你希望知道我认为可在多大程度上对英法的这一胜利表示赞同。 既然你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帕特农神殿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萃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帕特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作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鹳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帕特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额尔金的名字。当初在帕特农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在此,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 于欧特维尔--豪斯
无品貌,也无不良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779

回帖

8450

积分

不舍清职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法文原文


Hauteville House, 25 novembre 1861   Vous me demandez mon avis, monsieur, sur l'expédition de Chine. Vous trouvez cette expédition honorable et belle, et vous êtes assez bon pour attacher quelque prix à mon sentiment ; selon vous, l'expédition de Chine, faite sous le double pavillon de la reine Victoria et de l'empereur Napoléon, est une gloire à partager entre la France et l'Angleterre, et vous désirez savoir quelle est la quantité d'approbation que je crois pouvoir donner à cette victoire anglaise et fran?aise. Puisque vous voulez conna?tre mon avis, le voici : ll y avait, dans un coin du monde, une merveille du monde ; cette merveille s'appelait le Palais d'été. L'art a deux principes, l'Idée qui produit l'art européen, et la Chimère qui produit l'art oriental. Le Palais d'été était à l'art chimérique ce que le Parthénon est à l'art idéal. Tout ce que peut enfanter l'imagination d'un peuple presque extra-humain était là. Ce n'était pas, comme le Parthénon, une ?uvre rare et unique ; c'était une sorte d'énorme modèle de la chimère, si la chimère peut avoir un modèle. Imaginez on ne sait quelle construction inexprimable, quelque chose comme un édifice lunaire, et vous aurez le Palais d'été. Batissez un songe avec du marbre, du jade, du bronze, de la porcelaine, charpentez-le en bois de cèdre, couvrez-le de pierreries, drapez-le de soie, faites-le ici sanctuaire, là harem, là citadelle, mettez-y des dieux, mettez-y des monstres, vernissez-le , émaillez-le, dorez-le, fardez-le, faites construire par des architectes qui soient des poètes les mille et un rêves des mille et une nuits, ajoutez des jardins, des bassins, des jaillissements d'eau et d'écume, des cygnes, des ibis, des paons, supposez en un mot une sorte d'éblouissante caverne de la fantaisie humaine ayant une figure de temple et de palais, c'était là ce monument. Il avait fallu, pour le créer, le lent travail de deux générations. Cet édifice, qui avait l'énormité d'une ville, avait été bati par les siècles, pour qui ? pour les peuples. Car ce que fait le temps appartient à l'homme. Les artistes, les poètes, les philosophes, connaissaient le Palais d'été ; Voltaire en parle. On disait : le Parthénon en Grèce, les Pyramides en Egypte, le Colisée à Rome, Notre-Dame à Paris, le Palais d'été en Orient. Si on ne le voyait pas, on le rêvait. C'était une sorte d'effrayant chef-d'?uvre inconnu entrevu au loin dans on ne sait quel crépuscule, comme une silhouette de la civilisation d'Asie sur l'horizon de la civilisation d'Europe. Cette merveille a disparu. Un jour, deux bandits sont entrés dans le Palais d'été. L'un a pillé, l'autre a incendié. La victoire peut être une voleuse, à ce qu'il para?t. Une dévastation en grand du Palais d'été s'est faite de compte à demi entre les deux vainqueurs. On voit mêlé à tout cela le nom d'Elgin, qui a la propriété fatale de rappeler le Parthén on. Ce qu'on avait fait au Parthénon, on l'a fait au Palais d'été, plus complètement et mieux, de manière à ne rien laisser. Tous les trésors de toutes nos cathédrales réunies n'égaleraient pas ce splendide et formidable musée de l'orient. Il n'y avait pas seulement là des chefs-d'?uvre d'art, il y avait un entassement d'orfèvreries. Grand exploit, bonne aubaine. L'un des deux vainqueurs a empli ses poches, ce que voyant, l'autre a empli ses coffres ; et l'on est revenu en Europe, bras dessus, bras dessous, en riant. Telle est l'histoire des deux bandits. Nous, Européens, nous sommes les civilisés, et pour nous, les Chinois sont les barbares. Voila ce que la civilisation a fait à la barbarie. Devant l'histoire, l'un des deux bandits s'appellera la France, l'autre s'appellera l'Angleterre. Mais je proteste, et je vous remer cie de m'en donner l'occasion ; les crimes de ceux qui mènent ne sont pas la faute de ceux qui sont menés ; les gouvernements sont quelquefois des bandits, les peuples jamais. L'empire fran?ais a empoché la moitié de cette victoire et il étale aujourd'hui avec une sorte de na?veté de propriétaire, le splendide bric-à-brac du Palais d'été. J'espère qu'un jour viendra où la France, délivrée et nettoyée, renverra ce butin à la Chine spoliée. En attendant, il y a un vol et deux voleurs, je le constate. Telle est, monsieur, la quantité d'approbation que je donne à l'expédition de Chine.
无品貌,也无不良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清职在线BBS站 ( 粤R:000003 )

GMT+8, 2025-9-12 09:03 , Processed in 0.0763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6-2025 QYPT.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