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五月今又至,从日历上知今年可多得一个闰五月,多一怀光阴充实华年。暗喜。
年年粽香飘过五月,惹人馋,惹人流连。始终与五月端午有着不解的情怀,因着奶奶对米粽精湛的做工技艺,因着小时一份可温暖日后这些凉薄岁月的回忆。只是,年年岁岁花依旧,岁岁年年人不同。千百年前的三闾大夫屈原如是,我已已远去不可挽回的少年时光亦如是。
屈原走了,带着他对“美政”所求未遂的愿望和可以预见的家国沦亡的遗恨,永远地走了。他的死在他看来也许是成全自己对“美”的诠释,是为“美”而献身。可他是否也知,这样不愿随波逐流的高尚志向背后,源源不绝地紧随着后人无数的惋叹与伤感?
小时候并不知屈原为何许人也?只是有一次在兴致盎然吃粽时,因某人一句:“楚人做粽子,本是为避免一心忧国忧民,抱负未遂而投江的屈原不没入江鱼之腹。才用荷叶包着香米煮熟后扔在江里,让江鱼寻着香味吃米,从而不食屈原的尸身。并在屈原死后多年,在屈原投江的这一天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从而来纪念屈原。却不想这个习俗经过久而久之的流传,到了我们这一代竟是将粽子却人自己口里。失却习俗的本身意义。”因为对粽子太过喜爱,懵懂的我立即反驳:“谁知道这是真是假?说不定是胡诌的。”我的回答,惹来了某人的白眼。嘴里虽是这样说,但自此以后,我心里一直怀着这样的疑问,直到今天这个疑问也不曾开解。
后来,多少读到了关于屈原的事迹。心里对这位战国英雄的敬仰情份,也只停留在薄暮时的霜降一样的厚度。
后来,我长大了。对世态炎凉,人生百态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时,我对屈原的钦佩才逐渐厚重,日益加深。读了太多关于古代才子为求取功名而辗转逐鹿的故事,他们怀着远大的志向,渴望通过功名而有所建树,造福一方。在古代,仕途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他们饱读诗书,寒窗十载,都只奔着一个目的“求取功名”而努力。可是,时代不同,所面对的朝廷不同,他们有的人为此耗尽了一生的心血,有的即使入仕,也只是仕途坎坷,步步荆棘。像李太白那样“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把文人、臣子做到那样牛的屈指可数,古代君王,像曹操、刘备、李世民那样求才若渴,重视人才的更是少之又少?那么,像屈原一样满怀抱负,一心为家国的赤诚之子,他们该何去何从?
屈原的一生,像夏花一样璀璨一时。楚怀王起初对他的提议,联齐抗秦、实施“美政”的想法还是很支持的,只是耳根子软,身为君王却不具备明察秋毫的慧根,这是屈原一生悲剧的根源。屈原一生为抱负所驱,同时又是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当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不受重视时,当他落拓江湖时,他仍一心系念着国家安危,国民利益。乃至最后,希望破灭时以身殉国。 他的一生,是传奇伟大的一生。他不但胸怀齐国治家平天下的韬略,更兼文才出众。虽说古典诗词对才学疏浅的我们,是一道很高的门槛。但对中国最初的诗歌《楚辞》,我还是有很大的兴趣的。
端午将至,人间处处弥漫着粽香,呈现着所到之处皆是粽子的盛况。我是嗜爱粽子的人,年年岁岁的这时,也总在感怀,亦或用只字片词来话说粽子。今岁,在捧读《楚辞》的同时,仅以简字纪念中国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无论粽子的来源是亦或非,能在吃粽时怀念这位声贯古今,名扬中外的英伟人物,亦不失为一件美事。 (声明:不是我写的,所以我没放在原创版块,只是觉得不错,拿来与大家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