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说情人节与情人》
情人节,源于古罗马,传说虽然多种,但中心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纪念为反对战争给男女青年带来痛苦,而暗地促成有情人婚配因而在二月十四日被折磨至死的一个受老百姓爱戴的人.所以这一天被称为情人节。
在中国自古就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赞誉。而且,自汉唐以来,七夕节是非常热闹的节日,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近年来也有人建议把传说中的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日子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有的少数民族有三月三聚会找对象的习俗,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情人节.不过情人节的内涵也在发展,已婚男女老少也加入进来了,乘机热闹一番,浪漫一下,也给商家提供了新的商机,对拉动内需看来也有好处. 。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情人"二字似乎变味了,成了红杏出墙或者养外室"偷情"的代名词.在外国有妻子也有"情人"的说法,但过去中国男人称"情人"为"外室",称女人养婚外男人为"面首".但这些人都不敢公开关系,以免遭到非议.现在"情人"随时代的发展又演变成叫"二奶"和"鸭子"了.总之,没有那个人敢公开说我是某某人的"情人"或者说某某人是我的"情人".舞台上的宋丹丹也只能说,赵忠祥是她心中的偶像,赵本山胆子大一点,也只能说,倪萍是他的梦中情人.否则难以下台.总而言之"情人"二字,没有人敢自我公开称谓.在这种情况下,"情人"再加上一个"节"字,就使人感到有些别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