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周,搞得学校热火朝天。无论是大学院团委,还是系部,又或者是学生社团,甚至是班级个体。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去接受了所谓雷锋精神的“洗礼”。每个班,每个系部,要么去慰问孤寡老人,要么搞搞学校大清理。似乎每一项都凸显着我们那种“传承”雷锋思想的人。大学院也一再传达命令,要求把这个落到实处,不要搞形式主义,要把雷锋精神落到实处。但事实是如此嘛?难道不是有很多东西在值得我们去思考嘛? 一周里,我们不敢忽略那些为了工作任务而辛苦的同学们和老师们。但在浮躁的“赶潮流”中,我们静静地想想,其实很多就不是我们期待的那样。几乎在一周里,不到几天的时间,老人院几乎每天要接待几批次的学生,平时少有人问津的老人竟然要被学生或领导洗头多次。几乎人家几周要洗的头在雷锋周就被所谓为了传承雷锋思想的人用一天洗了。平时极度欢迎好心人士的老人院估计见到学生就怕了。因为平时没什么人来的,在一周竟然要看成百上千的人过来。如此的热心,换谁也吃不消吧? 也有许多不是搞慰问的,但一个情人湖,却在同一天会被几个班级或者在一周内被几个班级去打扫。或者,同一个校门,刚被一个班打扫,另一个班又紧接而来打扫。这就是雷锋周的现实写照了! 到底是做到了精神的传承,还是为了学院的任务而成了一个象征行为呢?谁该为这个现象负责呢?估计就值得我们作为茶余饭后的闲扯话题了。事实上,真正的雷锋精神是不用靠某一天去完成的。难道就在雷锋周才能搞这些东西?平时有多少人注意过情人湖的卫生啊?平时有多少人会想到去校园捡垃圾啊?平时有多少人会去老人院看望老人呢?这些东西,其实不是做做样子就可以体会到什么的。爱心又岂是在这几天的呢?真正的雷锋精神是日常的行为去体现的。一周的雷锋周怎么能概括雷锋精神呢?平时什么都想不到,一到关键时刻,就一窝蜂上,不看实际情况。你们这样的爱心,老人们又怎么去接受呢? 同时,学院要求系部搞活动,又要求班级搞活动,又要社团搞活动。这样很多东西便叠加在一起了。如果一个人又在学生会,又在社团,那样他就在同时参加一样的活动。要知道,这样就会显得很累赘。全学院那么多班级,几乎都是慰问,都是校园内捡垃圾。如果都是去老人院,都去捡垃圾,试想一下,这让人家怎么会不郁闷呢?虽说多去不是不好,但是你平时什么都不搞,一搞就全部集体搞。这样纯粹就成了形式了。又有什么爱心可言呢? 这样的话,活动也就显得没什么实质效果了。所以,学院似乎更应该的是在平时多宣扬雷锋精神等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仅仅在几天的雷锋周里暗带强制地要求要求学生去搞什么。变强制为鼓励,变形式为实质,才是真正效果所在。而且要合理的要求二级学院或系部根据现实做出合理的活动才是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要一窝蜂随大流,做形式,做样子。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要去搞活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