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0岁时的梦想 (转南方日报)
5月26日,在善心人士的帮助下,这些山区的孩子第一次来广州游玩
我10岁时的梦想有些记不太清楚了,依稀记得是考个第一名,争取当个大队长,让爸爸多给点零花钱什么的。10岁时的梦想是简单又直接的,充满了热望。一群粤北山区10岁上下的孩子在月前用画笔画下他们自己的心愿、梦想。10年之后,当他们再看到这些,应该会特别有意思。
感谢,善心和帮助。希望,我们的关注不只是在“六一”这个日子出现,孩子们需要的是绵延持久的帮助,不只是一顿午餐,不只是这一群孩子……
图/南方日报记者 高笑 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津 特约通讯员 陈楚然
想吃一顿很好很好的午餐
在广州,5毛钱几乎买不到什么东西填肚子。在粤北山区的宝珠村小学,5毛钱一包的即食面,却是不少学生一顿普通的午餐。
4月,地处高寒山区的连州市西江镇宝珠村小学,风刮得很大,风从破烂的玻璃缝中钻进教室,呼呼作响。上午最后一节课了,三年级教室里的周秋凤感到愈发寒冷,特别是肚子已在咕噜咕噜响。
11点多,放学铃响,学生们呼拉拉奔出教室,跑向学校后面20米处的农村小卖部。11岁的周秋凤找到读学前班的弟弟周骏雄,赶忙跟上。
他们跑上二楼教师办公室,向老师要了点开水,没有饭盒,直接倒入袋子里泡面。过了一会,两姐弟捏着袋子便津津有味吃了起来。
这样的午餐,她在学校已经吃了3年。“习惯了,”面黄肌瘦的周秋凤腼腆地说。“如果感到饿了,就多喝点水,少点运动,留点力气走路回家。”
周秋凤的家珠玉村离学校3公里远,走一趟要近1个小时,中午回家吃饭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贫穷,家里给姐弟俩每天各1元作为午餐费,有时拿些番薯、芋头做午餐。
宝珠村小学25位学生的午餐,与周秋凤的相仿。他们大多都要走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的上学路,中午用1元买些辣鱼干、豆腐片、即食面等零食果腹,谈不上填饱肚子,更不要说营养了。还有更无奈的,学校有七八名学生常常是空着肚子捱过。10岁的陈月莹,父亲出了车祸,家里一贫如洗,只能买些零食吃,有时只能饿肚子,一周两三天如此很正常。
而从家里带饭来吃的学生不过三两个,他们算是幸运的了。12岁的曾海兰每天要6点起床,做好早饭吃后,便装入饭盒走路一个多小时回校。“天冷时,饭菜变硬难下咽,天气热时,又常常变馊。”曾海兰常常吃不饱,或许因为这样,她比同龄人矮了半头。
宝珠村小学是省级贫困村宝珠村委会的村小,该村51户、172人的家庭年收入未达到2500元以上。学校25名学生中有13位来自贫困家庭。对于学生的午餐问题,学校和村曾试过给学生做午饭,但几十位学生的开销太大,无力承担。
曾海兰的爷爷奶奶已年过古稀,父亲曾士林患有腰椎病,重活干不了,靠耕2亩田维生。“我也知道孩子吃不好,”曾士林坦言,孩子吃的菜多是酸菜、笋、青菜,半个月才有一顿肉吃。
在宝珠村小学有20位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多是靠爷爷奶奶抚养。11岁男孩陆志国的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在问及儿童节的愿望时,他写道:“我最想拥有一个洋娃娃,因为就像妈妈在身边一样。”而曾海兰则画了一个布娃娃,下面有一句“有了它,我就不孤单了”。她的母亲已多年没回过家,她常常因夜里梦见妈妈而高兴惊醒。
在粤北,如阳山、连南、连山等县内,像宝珠村小学学生这样吃着简陋午餐的现象有不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中心小学校长李积书透露,平时学生午餐的伙食标准只有0.8元到1元之间,一个月也难得吃上一次肉。缺乏营养的午餐,让该校学生的身高偏矮、体重偏轻。
在孩子家寄托梦想的简单图画里,多数人画的是房子,也许是因为房子画起来简单,也许是因为他们实在渴望那个温暖饱足的家。
关注山区的孩子啊 噢,六一快到了 贫乏的梦想。 准备 6 1了
页:
[1]